长期以来,幼儿都被视作柔弱的、被动的“小人儿”。在研究中我们通常把他们仅仅视为研究对象,从成人的视角去记录幼儿的行为,并提出我们认为合适的教育方法,但这是否真正是幼儿的需要,我们很少去深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儿童是有能力的、主动的学习者和沟通者。在教研过程中,我们秉持“儿童视角”,开始将幼儿视为研究的主体,真正思考他们的需要,倾听他们的声音。
从给幼儿写故事到给幼儿讲故事
每天早上,吴老师所带的小班孩子进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的豆宝宝喝水。他们边照顾豆宝宝边说:“豆宝宝我喜欢你,我给你喝水,你快快长大哦!”“豆宝宝长绿叶子了,像小鸟的尖尖嘴……”
分享交流时,吴老师把孩子们照料豆宝宝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孩子们一个个听得津津有味,于是吴老师给每个孩子都准备了一本“豆宝宝日记”,孩子们把豆宝宝变化的样子画下来,吴老师把孩子们照料豆宝宝过程中的语言、行为记下来。除了在集体中分享,吴老师还会和孩子们一对一、面对面交流。
吴老师对君君说道:“今天你问我,为什么其他小朋友的豆宝宝都有许多小叶子,可你的豆宝宝一片叶子也没长出来。我告诉你,如果你再爱你的豆宝宝多一些,也许它很快就会长出小叶子了。于是,你捧着豆宝宝对它说了许多遍‘我爱你’,给它唱了好听的歌《小星星》,你的豆宝宝真开心,正在努力长叶子呢!”
听完自己的故事,君君开心地笑了,她轻轻地把豆宝宝搬到有阳光的阳台上,说:“我带你去晒太阳,你快快长叶子哦。”
这是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开展“学习故事本土化研究”中的教师实践。我们鼓励教师给幼儿讲写幼儿自己的故事,这能让幼儿充分地感受到被关注,教师和幼儿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加温暖起来。这种温暖的关系,能让幼儿在教师面前更自然地展现自我,教师也能在第一时间更真实地了解幼儿的想法,并在后续做出符合幼儿意愿的活动调整,持续支持幼儿的发展。这一过程也能让教师体味到学前教育工作独特的幸福感。
从研究镜头中的幼儿到研究幼儿眼中的镜头
在对全市18所优质园和20所二级园的1178位教师的调研中发现,只有20%的教师认为,游戏分享交流时应该为每一名幼儿提供表达的机会。仅有25%的教师会在组织集体谈话以外,通过提供自由分享、个别交流、记录分享等给每个幼儿表达的机会。于是,我们启动了“画语解读”的研究,鼓励教师让幼儿把自己游戏中“最想和大家分享的事”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
一次,张老师介绍了她在游戏分享中的感悟。张老师看到这样一幅画,画上的两个孩子轮廓线周围出现了密集的线条。直觉告诉张老师,这个小班孩子表达的不是一件特别愉快的事,于是张老师和他进行了个别交流。
原来,在水果店里,小博和同伴想要同一个纸箱,小博争抢了一小会儿很快就放弃了箱子,选择去“大剧院”看演出。当天游戏中,张老师并没有及时发现这个小插曲。小博的“画”让张老师开始反思:日常游戏观察中,我们常常看到幼儿的外显行为,而幼儿内心的感受我们却不得而知,尤其是一些比较内向的幼儿,在他们“谦让”行为背后,或许有很多不能释怀的地方,需要教师的特别关注。
受年龄或个性影响,幼儿有时很难用语言充分、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那些语言表达能力一般或慢热型的幼儿,或许他们更愿意用涂鸦或者自己录音的方式表达所思所想。当幼儿有机会用他们更感兴趣、更擅长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时,教师也就有机会透过儿童的“镜头”,倾听他们的声音了。
从研究幼儿到和幼儿一起研究
大班幼儿发现“蚂蚁工坊”里有几只蚂蚁死了。“蚂蚁为什么会死呢?”大家都想弄个明白。于是教师和幼儿开始一起找寻相关书籍和视频资料。其中,大家收集到有关食物的信息最多:“蚂蚁喜欢吃甜食”“蚂蚁好像吃死掉的虫子”“蚂蚁不喜欢吃蔬菜”……
正在大家七嘴八舌的时候,浩浩提出:“书上说的也不一定都是真的。我们还是做实验吧,看看蚂蚁到底喜欢吃什么。”有7个幼儿对此特别感兴趣,于是他们自发分成两个小组,分别制定了实验计划,根据计划展开找蚂蚁、喂蚂蚁、观察蚂蚁、记录蚂蚁的过程,并由此发现了许多养蚂蚁的秘诀。
比如,蚂蚁需要生活在有空气的地方;要每天给蚂蚁喂食;蚂蚁喜欢吃甜食和死去的虫子;蚂蚁一家要生活在一起;蚁后负责生宝宝,工蚁负责造房子。教师鼓励幼儿用绘画、照相等方法记录探究发现的过程和结果,幼儿合作完成了一本《养蚂蚁宝典》。
这是发生在市教研室“小组学习研究”实验园里的故事。园长感叹道:实践研究的过程,改变了教师看待幼儿的方式,有的教师成了小组成员,和幼儿共同探索寻找答案;有的成了小组顾问,当幼儿有问题会主动求教;有的则成了“好奇宝宝”,抛出新问题和幼儿一起深入思考。在共同的学习兴趣驱动下,教师和幼儿一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一直以来,我们习惯用成人的视角去研究幼儿的困惑、幼儿的需要。其实,很多时候这只是成人的一厢情愿。因为,我们不可能再一次成为幼儿,我们预估的种种可能,只是我们以为的“儿童视角”。
如何走近幼儿,我们从建立温暖的师幼关系入手。依托教研活动培养教师主动观察的习惯、细致观察的能力,引导教师将观察视角指向发现幼儿的优点、幼儿感兴趣的和能做的事情上,教师和幼儿之间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当幼儿感受到被教师关注,当教师更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捕捉幼儿的“哇时刻”,温暖的师幼关系由此建立,这为教师走近真实自然的幼儿、确立真正的“儿童视角”提供了基础条件。
如何走进幼儿的世界,我们从发现幼儿入手。接纳幼儿的实然状态,鼓励幼儿用一百种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支持幼儿的个性化表达,既满足了幼儿的表达需要,也为教师更深入理解幼儿,继而给予有效的支持提供了依据。
如何与幼儿共同思考,我们从和幼儿一起研究入手。通过和幼儿一起研究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教师成了幼儿学习的陪伴者、平等的对话者。伴随研究,教师对于儿童是如何看待世界的,他们会用什么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有了更直接的体验、更准确的把握,教师离儿童视角也更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