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勇先生“不简单”,从事区域教育管理十多年,潜心于乡村教育的探索、行走与改变。当我读完《修炼校长力》《素质教育突围》《做一个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做朴素的教育》等多部教育专著之后,我惊讶于在这样一个喧嚣的年代里,竟有这样一个“人物”在拼命地呼喊和实践“朴素而幸福的教育”,他还是“行知思想播种人”,把传播陶行知思想融入生命,用实际行动学陶、研陶、践陶。
教育是人的事业,人和人性是教育的逻辑起点,也是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着力点,更是教育的归宿和终点。基于这样的思考,作者写这本书的动力来自于对当下中国教育的关切及由此产生的焦虑,希望能够为教师、家长和教育管理人士提供一些看待教育的不同视角,给大家一些借鉴,增进对教育的理解,促进对教育的改善。
本书集选了52篇对教育观察思考的文章,这些文章来自于作者的教育经历,不管是作为区域教育管理者还是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的研究者、写作者、传播者,作者都乐于对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行细微的观察与深入的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因为作者有不同于一线教师和研究教育的人们的教育经历,有一种透过另一种类型的教育看中国教育问题的视角,所以作者为这些文章冠以“教育的第三只眼”。“第三只眼”是什么?“第三只眼”应当跳出“肉眼”,修炼出教育的“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当教育有了这样的“特殊视角”,相信每个人看到的是真实的教育,是纯粹的教育,是与世俗不一样的教育。“教育即世界”,因为每个人的知识和见识都有限。汤勇通过“世界思维”将教育思考与教育智慧融合在一起。正如作者所言,教育的世界,是与孩子生命相遇的世界,是唤醒孩子灵魂的世界,是师生在教育天地里共同成长的世界,是无数美好瞬间在这里集合的世界,也是向这个世界成就并呈现一切美好的世界。
关于家庭教育,作者从教育的原点出发,从孩子出发阐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大多数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方法简单粗暴,常常表现为“七把大刀”:唠叨、比较、打骂、怀疑、讥讽、溺爱、迁就。毋庸置疑,这“七个方面”是现代家庭教育的大忌,如果没有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学校教育也是白搭。所以,孩子需要成长,家长更需要成长。
关于学校教育,汤勇的观点主要集中在《麦田里的守望》。他指出,现在的学校教育,孩子们差不多做到有学校上,甚至有好学校上了,但是盲目的择校热、择师热,却有增无减,愈演愈烈,殊不知,没有最好的学校,也没有最好的老师,更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关于当下的教育现象,作者主要在《开在石头上的花》和《第六顶思考帽》中作出了评论。教育应该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学校不能用紧闭的大门将孩子与外界、与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隔绝开来。在《“减负”不再是一个梦》一文中,汤勇讲到一段故事:小明的爸爸受到老师一个“提高分数”的启发和暗示,于是立马对小明采取紧急措施和行动,比如增加作业量和补课时间,减少娱乐时间,同时家庭教育开支增加,终于小明收获了语文98分、数学99分的好成绩。然而其他同学和家长也在各显神通,成绩也都水涨船高。小明的名次还是排在班级后列。作者把这种分数的恶性膨胀说成“剧场效应”,而且关键是“剧场失去了应有的秩序”。教育上的这种剧场效应,正是当下中国孩子学习残酷竞争现状的一个折射,这种剧场效应让孩子们的负担越来越重。汤勇说:“当所有学生被纳入一个分数和考试成绩评价体系中进行排序评价时,学生之间就只会有为分数而展开的拼杀和竞争,老师之间就只会有为分数和考试成绩而进行的残酷施压和加码,学校之间就只会有为分数和升学率而发动的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最后教育的一切属性便完全异化成了一种简单的应试。”殊不知,人与人不同,花有各种红。成才的道路千万条,条条道路通罗马。一次考试只能决定一时的胜负,而不能决定人生的成败。成人比成才重要,成长比成功重要。社会应该正确对待成绩,正确对待孩子,正确对待老师,正确对待学校,多一些理性,多一些常识回归,多一些本真的坚守,多一些规律的捍卫,让孩子成为孩子,让人成为人,让学习不再是负担,让教育更美好。
《教育的第三只眼》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变化,视野的开阔。教育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教育即世界,世界很大也很小,但世界万物皆有规律,教书育人也是如此。
“第三只眼”是一个愿景,也是一个目标,它可以引导我们从教育的本源出发,始终坚守传递光明这一理想信念,把自己和民族、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教育应该看到孩子,看到人,教育应该为孩子营造更加美好的生长环境,更加可靠的未来。这本书中的很多观点令我意犹未尽。其中有一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有影响的教师,他绝对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有自我可以把控的随性的行为。如果把所有的教师都甩进细则和戒律所编织的笼子里,亦步亦趋、循规蹈矩,不越雷池半步,很难想象,这样的环境下所造就的教师是什么样,还能否产生真正有思想、有影响力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