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安放的焦虑,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
伴随着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节点,家长们的焦虑就像疯长的野草一样,割了一茬又一茬。择名校、比成绩、拼才艺等现象也把孩子们带入重重压力之中。这种焦虑和压力会在很长时间内对孩子成长带来不良影响。
焦虑损害孩子的身体健康和正常发育是显而易见的。由于焦虑心理的作祟,家长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占据了孩子的大量课余时间,造成长时间久坐和睡眠时间不足。孩子没有充分的户外活动时间,没有和大自然接触的机会,必然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
焦虑还会对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带来长远的不良影响。成人世界的焦虑不可避免地传递给孩子。从起床开始,孩子的耳边就充斥着家长没完没了的催逼声:“动作快一点儿,要迟到了!”“写作业不要磨蹭!”“抓紧路上时间背背单词”……弥漫的焦虑情绪让本应温馨的父母之爱,变得急功近利、冰冷脆弱,也让太多孩子的童年时光变得压抑甚至窒息。孩子如长期处在焦虑和紧张状态中,心理能量会被一点点耗尽,长大后会时常感到内心空洞没有力量,找不到生活的目标感和幸福感。
焦虑对孩子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也会带来不利影响。家长的攀比心理会让孩子将学校当成竞争场,导致孩子在人际交往中也出现问题。
比如一个小学生在考试结束后,居然用橡皮把同桌的最后一题答案给擦掉了,因为不想让同桌考得比自己好。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很难具备团队合作的精神,倒是很有可能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焦虑既源于社会环境也有个人因素
为什么这一代家长的压力会如此大?高考制度也不是近年才有,不能把焦虑的“锅”都甩给教育体制或社会竞争,甚至怪罪到学校和老师身上。经过大量的走访调查,我们发现造成家长焦虑的根源,既有来自周围大环境的压力,也有来自个人心态的影响。
我国正处于快速转型期,社会发展充满了各种不确定因素,很容易让家长产生对未来的担忧,这种担忧容易转化成焦虑感。另一方面,某些教育培训机构因为追求经济利益,过分强调和宣扬竞争论调,营造“输不起”的社会心理氛围,无形中增强了家长的焦虑心理。部分媒体的推波助澜,也起到了一些不客观的舆论引导作用。
三种心态造成家长的焦虑:一是盲从和攀比心理,不少家长给孩子报补习班、特长班的理由是:“别人都给孩子报班,我们不报就觉得对不住孩子。”很多原本淡定的家长,也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二是内疚和补偿心理,用报各种课外班来补偿陪伴子女的不足。三是竞争和功利心理,家长以自身经历过的激烈竞争为参考,将自己的不安全感投射到孩子的教育上,或将功利化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
尊重孩子改变自己才能消除焦虑
家庭教育绝不仅靠家长的一厢情愿或倾尽全力,要对孩子的成长起到积极正向的引导和帮助作用,家长就需要放下焦虑。
一是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着眼孩子的长远发展。孩子的成长有自己的节奏,就像种庄稼一样,春种秋收都有时令限制。被催熟的孩子和反季节食物一样,虽能带来一时的惊喜,但终究会产生副作用。
合格的家长应该了解并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从孩子的角度去观察问题、考虑问题,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成长。
二是降低期望值,学会对孩子行为进行分类管理。降低期望值并不等于撒手不管,而是做智慧型的家长,既保持应有的理性,又要相信孩子,放手让他试错。
家长可以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分类管理:哪些是烦人但不讨厌的,哪些是值得鼓励支持的,哪些是必须禁止的。这样归类后,家长会发现孩子很大一部分行为都是属于烦人但不讨厌的,大都可以忽略不计,情绪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了。
三是改变自己,调整家庭教育观念和心态。家长可以先从改变自己开始,学习优秀的家庭教育理念,并应用到和孩子的互动模式中。如果家长不学习也不成长,想当然地教育孩子,很有可能事与愿违甚至南辕北辙。
目前家庭教育的症结,家长不是管少了而是管得太多了。家长如果能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科学的家教理念,又保持相对的定力和审辨能力,用乐观向上的心态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