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系统通过半年多的努力,实现了校园内“零感染”,秋季全面、正常、安全开学,这是在全球抗击疫情过程中创造的奇迹,足以让世界刮目。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仍面临很多困难,疫情期间也暴露出很多短板和问题,需要重新审视和规划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价值与路径。
审视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三个视角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第一次实现了全体人民生产生活需要得到基本保障。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视角来看,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有了根本的变化,突出表现为从单一的传染病防治、食品安全和环境卫生转变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文明行为养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不生病”,必须把对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实现转变过来,“卫生靠检查”的观念已不合时宜,这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的时候作为最低限度的基础保障。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包括科学的健康知识、充足的体育锻炼、良好的作息和生活学习工作习惯等。
从教育现代化的视角来看,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全面素质发展的基础性环节。抗击疫情又凸显了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和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紧密联系。“五育并举”要求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从过去强调的让学生建立良好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早睡早起多锻炼等具体行为,发展到提高学生健康素养,把卫生习惯、行为习惯内化为个人素质。
从“疫后”的视角来看,这次疫情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前所未有,值得认真反思。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的全新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伟大精神概括为“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20个字,把“生命至上”放在第一位。这几年又在反复强调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用“疫后”的视角来看“生命至上、健康第一”,需从这20个字来理解。
教育系统卫生与健康教育保障体系亟待增强
这次疫情暴露出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非常突出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这与人们普遍的思想观念、长期的体制机制以及习以为常的对卫生与健康工作的漠视有关系。有些问题是与过去发展阶段联系在一起的,有些还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还有一些是长期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所带来的问题。
这次疫情暴露了广大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卫生与健康科学知识和健康习惯的缺失。具体表现在体育锻炼能力不足、基本健康营养知识缺少、卫生基础知识缺乏,需要全社会认真反思。如何提高广大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素质,需要一场移风易俗、推进文明行为方式的革命。
这次疫情反映了教育系统卫生与健康教育保障体系的落后。从课程体系、教材教学体系、师资队伍体系,乃至教医结合、学校与社区的结合,以及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其他突发卫生事件的机制和能力都存在明显的短板。按照学校建设标准,600名学生以上的学校应该设医务室、配备校医,可真正做到的很少。校医保障机制缺乏与校医职称上升通道不顺畅、校医待遇偏低等原因密切相关,这都是属于体制机制的问题。教育部在疫情期间特别是常态化疫情防控后,明确要求每一个学校都要建立与就近疾控和医疗机构的定点联系,要点对点、人对人做好演练,一旦有疫情立即启动。
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保障体系可分成前端、中端、后端。“前端”包括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日常文明行为的养成,食堂、宿舍、厕所、操场等校园公共环境卫生。“中端”是校医、医务室,起到承前启后功能,解决基本问题,及时把专业问题上交反馈。目前“中端”是缺失,“前端”是缺乏。“后端”是应急处置机制保障,抗击疫情之前应急处理突发事件的反应机制并不完善。
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三条主线
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上实现科学规划并抓好落实,建立明确的行为规范,落实保障机制。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入开展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的通知》涵盖了科学规划课程、明确行为规范和落实保障机制等内容,这是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面对新时代到来和“疫后”启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科学规范课程。要明确各个学校、年级、学段健康知识的内涵,重新修订相关教学大纲、教学指南。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从教学内容上来讲,要做到“教会”“勤练”“常赛”。“教会”包含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要重新规划和设计健康知识,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在课程体系内,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到大学都要分别有应知应会的内容。要构建一体化的完整健康教育知识体系、行为规范体系和能力体系,包括营养知识、健康生活方式、运动防护与急救知识等。要在大中小幼一体化设计里制定科学的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发育规律的健康教育大纲和指南。健康教育课程要梳理清楚、讲清楚,既面临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问题,还面临科学解释和常识习惯差异的问题。目前比较可行的方式就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做成视频形式,采用新技术手段如利用VR技术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勤练”才能够增强体质。体育课要留作业,语文、数学、外语的作业要坚决减下来,体育作业必须加上去,要求每天校内校外各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常赛”就是每个学生都要参加体育竞赛,只有竞赛才能锤炼意志、健全人格。
二是行为的规范。体育锻炼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健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改革的第一个目标定位为“教会”“勤练”“常赛”,这是带动体育文化发展、增强国民体质的重要契机。学生在校园里学会了专项运动技能,经常锻炼和参加竞赛,等他们走出校园进入社会之后,在社会上也会形成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的风尚。这种风尚从经济角度来讲,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体育装备、体育产业才能够真正带动起来。从社会面貌来讲,中国就变成了更为活跃的、运动的中国,中国人的综合素质和文明行为就会有质的提升。
体育竞赛的前提是有共同遵守的规则。孩子们在赛场上学到了什么,中国的未来就是什么。孩子们在赛场上学会的顽强拼搏、遵守规则、尊重对手、依靠队友、胜不骄、败不馁,在场上自己的位置发挥好作用,还要及时给别人补位,这就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体系里,除了体育竞赛,别的任何环节都不可能达到这样的目标。推进全员参与的体育竞赛是实现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体育锻炼和竞赛要成为必需,这是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健康生活方式乃至带动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此外,要让保护视力变为常态,卫生习惯要做到强制。倡导文明行为,强制制止不文明不健康的行为。
三要落实保障措施。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保障的“前端”要更精准、更科学,包括科学规划课程和教学,以及食堂、宿舍、教室、厕所等环境卫生整治。正在研制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里面关于“中端”也就是校医的问题,已逐步达成了共识,如与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合等。“后端”要建立和完善处理突发应急事件机制,保障出现疫情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落实各项防控措施,要求每个学校都要建立点对点的定点联系应急处置机制,教育、卫生、公安、疾控、社区要形成联动机制,包括明确出现发热、咳嗽等疑似症状处置流程,要反复演练,疫情过后要能够常态化固定下来。处理突发应急事件机制过去有,现在需要进一步强化,采取各种措施,把这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