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检测、核酸检测的原理是什么?“抗原+核酸检测”相结合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上海疫情防控工作正处于关键时刻,当前,全市正在开展筛查工作。“抗原+核酸检测”相结合筛查手段背后的科学依据是什么?有的小区一次性发放了十多盒抗原检测盒,一次做一盒,其他的放置数日,如何确保测试有效性?来看文汇报的报道↓
问:抗原检测、核酸检测的原理是什么?“抗原+核酸检测”相结合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答:抗原检测、核酸检测各有特点,简单说,病毒是由芯和外壳组成,病毒的芯就是核酸,而病毒外壳是蛋白,抗原测的就是这个结构蛋白。做核酸检测,则是把病毒的外壳打开,把核酸取出来后进行体外扩增,然后进行检测,需要专业的实验室进行检测,时间长,通常需要6小时出检测报告。
抗原检测是直接用病毒的外壳进行测定,目前自测的原理是金标记免疫层析法,通过与病毒相匹配的特定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复合物,将复合物进行显色,达到诊断的目的。但因本身方法学的局限性,目前抗原检测的最大问题在于灵敏度不如核酸检测(注:灵敏度=真阳性人数/(真阳性人数+假阴性人数)*100%)。
从目前的两种检测技术进行比较,核酸检测大致比抗原检测能更早检测出病毒。因为核酸检测有一个扩增的过程,所以比较灵敏,而抗原检测没有扩增过程,相对来说灵敏度是不够的。
有研究表明,病毒载量可能是影响试剂灵敏度的因素之一,当核酸检测Ct值(Ct值的数值越大,代表病毒含量较少,传染力就越弱;Ct值的数值越小,代表病毒含量较大,传染力就越强)为33时,临床灵敏度仅为85.7%;Ct值为25时,临床灵敏度达到100%。
但抗原检测可以不需要特定的设备,而且快速,这是它的非常大的优点。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早期感染,病毒在复制的过程中,抗原是比较灵敏的,随着感染时间延长,抗体产生后,抗原就不容易被检测到,所以需要强调是在感染早期(出现症状第2-7天,平均5天内)进行检测为最佳时间窗口。
目前一项非常好的应用建议是,居民在进行核酸检测前,可以先自行测一下抗原,如果阳性,其已经感染的可能性就很大了,这时候就不要下楼进行集中采样,可以安排人员单独采样,这样可以避免集中采样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
所以,“抗原+核酸”相结合的筛查方式在当前是有必要的。
问:有人直接将试剂滴进检测盒,也可以出来“一条杠”的结果,有人滴入橙汁,看到“阳性”或“弱阳性”结果,抗原试剂盒的质量如何把控?
答:有人在使用抗原检测时,将未采样或直接沾水的拭子加入提取液后滴样,结果T区无条带,C区是有条带出现的,认为这是试剂板条有问题了。其实,我们只要把样本提取液滴入板条,哪怕是未采样,液体就会沿着层析方向流动,让C区质控条线出现,而T区是否出现条线,就取决于此样品提取液中是否含有新冠病毒抗原。
我们也看到网上视频,有人用滴入橙汁、可乐等饮料看抗原检测反应,这些结果都不能说明橙子或其它液体抗原检测呈“阳性”或“弱阳性”,因为,有一点前提必须说明:抗原检测试剂盒的测试对象是说明书中所称的人体样本,如鼻拭子,鼻咽拭子。进行抗原检测应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这样得到的结果才具有参考意义,如操作不符合标准,得到的结果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
最后再次强调,市民在进行抗原自测时,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这样能得到有效的结果。
问:部分市民反映,家里收到的抗原检测盒多达30盒以上,长久放置如何确保测试有效性?
答: 目前自测试剂板条都是单人份独立包装,每个包装上都有储存条件:2℃-30℃(避光干燥)要求,以及生产日期和使用期限,一般有效期均为一年,只要保存得当,剩余测试板条在有效期内都是可以继续使用的,也是能确保测试有效性的。
总而言之:抗原检测用于在刚出现症状时,检测灵敏度较高。此时,一旦检测结果阳性,那么应当及时就诊或居家隔离,从而阻断传播链,这对疫情防控有重要意义。其最大优点就是:可自行居家操作,速度快、流程短、操作简单,但相比核酸检测灵敏度较低,只作为辅助检测手段,不作为诊断依据。
目前核酸检测在新冠肺炎诊断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核酸检测结果的阳性为确认的首要标准。但相比抗原检测,其投入的检测成本更高、检测报告时间更久。所以说,抗原检测提供了更快速的初筛手段,与核酸检测有效互补。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