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正式公布。此次发布的《工作方案》,最引人注目的是超越以往的评估范式,着力构建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充分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学科评价指标体系。这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具体体现,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五轮学科评估以破除“五唯”顽疾为突破口,聚焦立德树人、突出诊断功能、强化分类评价、彰显中国特色,是建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教育评价体系的最新尝试,也是推进中国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第五轮学科评估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评价理念由科学主义向建构主义转变。科学主义坚信存在一种客观实在,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遵循永恒不变的自然法则。科学的职责是描述这种客观实在并说明其遵循的法则。调查的每个行动都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客观实在,最终完全认识它。为了全面了解客观实在及其法则,调查者必须站在被研究对象之外,这样才能不影响被研究对象。事实上,学科评估是一个社会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客观过程,始终都有价值介入。因此,必须超越科学主义评价范式,引入建构主义评估范式。建构主义评估范式倡导协商性评估,即在评估过程中,要重视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主张和争议,倾听各方意见,形成共识。第五轮学科评估强调依托广大高校、专家学者、专业组织共同研究制定指标体系,凝聚最大共识,充分体现了协商性评估的精神。
指标体系由“五唯”向多维转变。大学和学科是一种复杂现象,教育评估是一个寻找质量证据的过程。寻找质量证据必须坚持多元评估原则,拒绝在单一的指标或证据基础上评价大学或学科的表现,而应采用有效的多证据。因此,学科质量证据的选取需要有多种数据点,坚决破除“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唯奖项、唯帽子”的顽疾。第五轮学科评估注重多元评价,采用多维方法。评价教师不唯学历和职称,不设置人才“帽子”指标,避免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片面做法。评价科研水平不唯论文和奖项,设置“代表性学术著作”“专利转化”“新药研发”等指标,进行多维度科研成效评价。评价学术论文聚焦标志性学术成果,采用“计量评价与专家评价相结合”“中国期刊与国外期刊相结合”的“代表作评价”方法,淡化论文收录数和引用率,不将SCI、ESI相关指标作为直接判断依据,规定代表作中必须包含一定比例的中国期刊论文,突出标志性学术成果的创新质量和学术贡献。这充分体现了多维评价的理念。
评价方法由定量评价向融合性评价转变。定量评价不等于客观评价。要做到符合事实客观评价,必须做到四个“可靠”。一是标准可靠,即数据度量的标准制定要符合办学实际,可表达、可获取、可精确解读;二是数据可靠,即数据获取渠道可靠,获取信息符合标准,数据没有被污染;三是模型可靠,即采用符合评价目标的模型,算法符合教育规律和科学规范;四是评价可靠,即对分析结果的认知要符合教育内在规律。“四个可靠”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评价过程不完全是一个客观过程,有主观的参与。定量评价的不足正是同行评价的优势所在,因此推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融合性评价是教育评价改革新方向。第五轮学科评估提出要把握好“定量”和“定性”的关系,充分运用“融合评价”,坚持代表性成果专家评价和高水平成果定量评价相结合,这充分体现了多元性评价思想。